“禁渔”是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六大关键词之一,近年来,市农业农村部门以修复渔业种质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压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渔、内河渔民转产转业和太湖禁捕退捕等工作,奋笔书写“禁渔”关键词。
一是统筹规划,科学划定禁渔区禁渔期
湖州是全省率先实施禁渔制度的地市之一,按照统一规划、区县编报、分步分批的原则,科学划定禁渔范围,各区县及市本级均设立了禁渔区(期),覆盖主要渔业水域25处,其中全年禁渔的区域17处,部分时段禁渔的区域8处,主要包括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经济鱼类繁殖区和洄游通道、市河等重要渔业水域。
二是突出重点,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水产种质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市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各1处。东西苕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15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00公顷,实验区面积1300公顷,长兴南太湖翘嘴红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98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20亩,实验区面积860亩。严格落实保护区常年禁渔制度,强化翘嘴鲌、青虾、翘嘴红鲌等主要保护品种和其他资源幼鱼保护力度,高频次开展日常巡逻,强化执法打击,清理取缔非法网具,组织开展涉水工程环境评价等工作。1-7月,保护区共清理非法网具800余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18起,其中涉刑案件2起。
三是“禁”“退”有序,积极引导渔民退捕转产
以区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渔民退捕和转产安置工作,成功打造“三表两议一承诺”的南太湖新区退捕模式,引领全市太湖禁捕退捕工作高质量实施,全面收回太湖捕捞权,依法注销太湖捕捞证384本,转产安置渔民2059人,历史性完成了太湖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安吉县和长兴县接续推进其他水域退捕转产工作,注销捕捞证124本,至此,除德清外,我市其他区县均无渔船、无捕捞渔民,为深化实施禁渔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持续投入,扎实开展资源增殖放流
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保护和修复水生生物资源,推进水域生态环境改善。科学选定鲢、鳙、青鱼、草鱼、鳊、赤眼鳟、黄尾鲴等放流物种,建立种质评估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殖放流工作,拓展增殖放流资金来源渠道。举办“全国放鱼日”暨首届长三角区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01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850万元,放流鲢、鳙、花䱻、赤眼鳟等各类土著品种4.9亿尾。
五是联动联勤,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以“利剑护航”太湖禁捕退捕专项执法行动和东西苕溪种质资源保护“零点行动”为载体,依托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驻点轮值的生态联勤警务站和太湖禁捕退捕联合执法值勤点等特色执法站点,强化同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执法、监管领域协作配合。全市累计查处各类非法捕捞案件461起,破获水产品犯罪案件14起,抓获54人,立案查处流通环节涉禁渔案件3起,清理下架敏感广告、交易信息1510条,营造严禁严查、常态长效的禁渔氛围。
下一步,我市还将启动新一轮禁渔区(期)的设置和优化调整工作,有序扩大禁渔范围,拟新增8条通太河道、溇港纳入禁渔区,落实长效管理、定期巡护、执法打击等各项举措,不断健全我市禁渔工作体系。(来源 湖州市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