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谨防渔船走锚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579
发布日期:2024-11-12

       面对恶劣海况,回港避风往往是诸多渔船的最优选择,但在锚泊避风期间,因强风、急流、船舶转向、偏荡以及锚地的底质不佳等原因,容易发生走锚现象,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碰撞、搁浅、触碰等事故,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案例1

       2024年2月,某渔船锚泊在渔港时,由于当时港内风浪过大,在风浪的作用下,发生走锚,不慎与锚泊在该港的他船发生碰撞。该起事故造成该船船艏受损,他船左侧驾驶亭受损。

       案例2

       2024年1月,某渔船锚泊在渔港内,因不慎走锚导致船底触礁。该起事故造成该船右侧船底底板、螺旋桨受损、舵丢失,尾轴、救生筏等损坏。

       什么是走锚?

       走锚是指船舶在锚泊状态下,由于受到风、流、浪等外力的作用,使得锚和锚链产生的抓力不足以抵抗这些外力,导致锚在海底移动,进而船舶的位置也随之发生移动的现象,当船舶的锚无法牢牢固定船舶位置,使其随波逐流时,就发生了走锚。

       如何判断船舶是否走锚?

       锚泊船的值班人员,必须对水域中他船动态、水域风浪等情况的变化,本船锚链出链长度的调节,以及本船是否走锚有确切的了解和掌握,并在必要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1.连续观察船舶偏荡情况。

       应密切观察锚泊船在风中的偏荡情况。如果船舶偏荡仍在持续,说明锚泊力足以抵御外力对船舶的作用及其造成的偏荡的影响,因而船舶并未走锚;如果锚泊船周期性的偏荡运动消失,而且船舶改为单舷受风状态,锚链仅处于船舶上风舷,则可以断定锚泊船已在走锚。这是大风浪中可判定锚泊船走锚的最及时的方法。

       2.观测岸上物标的方位是否变化。

       锚位正常时,船上测定岸上同一物标的方位和距离应变化很小,因为本船实际位置受风、流影响的变化小。走锚时,船上测得物标的方位会持续变大或持续变小,且船舶与物标的距离也会随之持续变大或变小。因在大风浪中锚泊船多以接近横风状态走锚,所以应重点观测船舶首、尾方向物标的方位是否变化;但在急流水域的错泊船,则应注意观测船舶正横附近物标的方位变化,以判断船舶是否走锚。

       3.观察锚链情况。

       正常锚泊时,若风、流、浪作用很小,锚链一般会基本垂直于海面。若风、流、浪作用较大时,锚链方向应与风、流、浪共同作用方向反,且锚链和水面的夹角也有变化,时大时小,带有周期性松紧、升降现象。也就是说锚链吃力程度随时都不同,通常锚链会出现规律性的时紧时松。若表现为持续拉紧状态或突然松动的现象,则船舶有可能在走锚。此时,若用手按住锚链则能感到锚链间歇性的急剧抖动。

       4.观测本船与周围其他锚泊船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注意观察周围其他锚泊船与本船的相对方位和距离,如与他船的相对方位和距离有明显的变化,且他船并未起锚航行,则说明船在走锚。本船位于他船上风流一侧,如果相对方位和距离变小,则可判定本船在走锚,反之,则为他船在走锚。

       5.利用各种定位手段勤测船位。

       利用陆标、雷达和GPS勤测船位,以便及早发现走锚。事实上利用定位的方法很难及时发现走锚,但在走锚相当长一段时间和距离后,对判断是否走锚仍不失为重要的方法。

发现走锚后的应急措施

       一旦发现走锚,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单锚泊船一旦发生走锚,切不可松长锚链,因为松长锚链不利于锚的二次抓底,应立即抛出另一首锚并使之受力,防止船舶由于走锚距离过大而发生搁浅、碰撞等事故。同时,通知机舱紧急备车,并报告船长。

       2.在查明用车无妨碍时,可用车抵抗外力以减轻锚链的受力,防止船舶继续走锚。

       3.按规定及时悬挂并鸣放单字母信号“Y”(Y—我正在走锚),并用VHF(甚高频无线电话)等通信手段警告附近他船。

       4.如开车后仍不能阻止走锚,则应果断决策,起锚另择锚地或出海滞航。

 

       特别提醒

       锚泊期间一定做好人员值班安排,正确显示锚泊信号,保持AIS处于开启状态,做好VHF守听,密切关注水文气象信息,如遇紧急情况可拨打全国统一遇险求助电话:12395。(渔业安全风险预防部 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