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大代表盼拓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551
发布日期:2020-06-08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正在此间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来自该省农业领域的人大代表所关注的话题。其调研发现,目前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仍存在品种单一、受益面窄、保障力度较弱等问题,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组织、农户的保险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据悉,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旨在保护和扶持农业的一个公益性保险产品,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以来,对保障农业效益,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浙江全省大农业收取保费15亿元,承保总风险1800亿元。但在多年的实施工作中,尚存在地区、产业等的不平衡。以水果产业为例,浙江省水果面积489万亩,年产量490万吨,产值170亿元,水果业在该省农民的增收致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项目没有全面铺开,各地险种发展不均衡,地方特色保险品种推广难。投保面多集中于水稻、油菜、养殖等传统农产品,而如水果等地方特色农产品险种单一,保险的覆盖面仍比较窄。此外,保险起赔点过高、赔偿标准不合理等同样困扰着农业发展。
  作为水产品大省的浙江,水产品保险也同样是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难点。
  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丁理法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及,水产品价值高,定损难度大,因此各地普遍没有开展水产品养殖保险。 “目前保险的主要对象局限于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广大中小散户无法获得保险保障。同时,保险水平仍比较低,保障主要是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保险金额为保障对象物化成本的50%左右。”丁理法说。此外,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保险意识依然淡薄,不愿意出钱购买农业保险更是加剧了大灾之年的损失力度。同时,大灾分散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足额的大灾风险准备金等均存有不足。诚然,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稳定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机制,已成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非价格农业保护措施之一。
  丁理法期待,加快推进地方特色品种保险形成规模,达到“想保尽保,应保尽保”,同时从“保成本”转到“保收入”,进而提高到“保效益”上。借鉴政策性渔业互保的一些好做法,丁理法建议对无理赔的参保业主给予相应的奖励,在下一年度续保时保费优惠。此外,对新开发的地方特色险种如水产养殖保险,在起步阶段制订“一品一策”或个性化条款等。同时,他还期盼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互助会。“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应当在国内率先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这有利于保证台风等重大灾害发生后农民能及时得到补偿资金,尽快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人大代表颜丽菊则期待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提高保险覆盖面,建立农业保险考核机制等。例如开发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更多适宜在农村推行的农业保险项目,并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修订和推出更为符合农民需求的政策与产品,以激发农户的参保积极性。转载至《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