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休期间,船员发生中暑事故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808
发布日期:2022-08-03

伏休期间平均气温较高,特别是盛夏时节,在外界温度35度以上的环境下,舱外甲板表面温度可达60度以上,舱内温度普遍在40度以上,再加上舱内空气流动性差、湿度高,人体排汗更加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如不注意预防,容易发生中暑事故,一旦未及时发现,将严重威胁渔民的生命安全。防范中暑事故的发生,是保障渔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事故经过
     2018年7月上旬,“浙某渔XXX”船在前所老和尚码头上排维修保养,船员杨某某在水舱内壁涂水泥,上午8时30分许,船员李某某看到水舱内的杨某某昏迷倒地,立即呼叫其他船员,将杨某某抬离渔船,在码头上进行抢救,同时拨打120求救,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立即将杨某某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杨某某不幸死亡。

     临床表现
     中暑是因过热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热痉挛等症状,一般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船员进行电焊、切割等作业,产生大量热源,依靠人体出汗散热,一旦水和无机盐补充不足,导致出汗散热过程受阻,出现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二)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强体力劳动,如搬运钢制构件、维修甲板设备等,船员大量出汗后,丢失较多的盐,导致体内血钠浓度降低,出现肌肉疼痛性痉挛。
     (三)日射病:在强日光暴晒时,船员由于头部缺乏相应保护措施,导致头部遭受严重太阳辐射,造成颅内温度过高,脑膜脑组织充血,出现神智异常,继发各脏器功能障碍。

     预防措施
     (一)保持舱内通风:打开窗户、舱盖等设备,尽量保持渔舱、机舱、水舱等舱室的通风,有效降低舱内温度,减少空气湿度。
     (二)合理安排工作:高温时段尽量不要安排油舱、船侧空舱等舱室的涂装修补,尽可能将维修保养工作安排在上午或傍晚等气温较低的时间进行。

     (三)及时补充水分:提醒船员多喝水,同时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钠盐,不仅能有效补充体内缺失水分,还能帮助人体补充部分微量元素。

     (四)穿着宽松衣服:船员在高温作业时,应穿着较为宽松的棉质衣服,能帮助身体中的热量更快散发出来,同时也能够使汗液得到快速挥发,降低人体体温。 

      险情处置
     (一)迅速将中暑船员抬离甲板、舱室等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且阴凉的地方,放松其紧束的衣裤、腰带和鞋袜,同时用电扇向其吹风。

     (二)用冷水擦拭中暑船员的面部和全身,尤其是分布有大血管的部位,例如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可以加置冰袋,同时补充淡盐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
     (三)当船员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重度中暑症状时,应当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迅速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以免发生生命危险。(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