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贝类生产区监测与划型技术规范》正式实施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670
发布日期:2022-03-31

     2022年3月21日,由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渔业检验检测与疫病防控中心)主持制定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海水贝类生产区监测与划型技术规范》(DB33/T 2444—2022)正式实施。

     海水贝类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地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污染来源包括贝类毒素、微生物和工农业污染(重金属、农兽药残留、石油烃等)。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国相继制定《国家贝类卫生计划》(NSSP)、《双壳贝类活体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卫生条件规定》(91/492/EEC)等对本国(联盟)贝类产品生产和质量监测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我国海水贝类风险监测和预警技术方面研究起步较晚,缺少一套完整的海水贝类生产区监测和划型技术规范。

“浙江省海水贝类卫生监测和划型工作平台”(V1.0)


     2008年,省渔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在乐清湾、三门湾、沿浦湾、南麂岛和嵊泗海域组织开展海水贝类生产区监测和划型工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连续15年承担全省海水贝类监测任务,自主开发了浙江省海水贝类卫生监测和划型工作平台,形成全省海水贝类监测数据库。

     在长期工作积累基础上,标准编制组结合我省沿海贝类养殖方式、产地地形特征和质量安全风险状况制定标准,内容涵盖了海水贝类监测与划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监测要素、试验方法、生产区划型、记录与报告等要求,明确了监测站点布设、监测频次、采集方式、监测项目等标准,确保贝类和环境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生产区划型结论的科学性。该标准的应用对促进全省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