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险中的无人机技术运用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213
发布日期:2022-03-08

       水产养殖业占据渔业产业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养殖渔民增收创富的支柱性产业。但是水产养殖又是高风险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三高”特性,养殖户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现状时有发生。协会自2013年试点工作开始,极大地保障了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渔区和谐稳定,但也暴露出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一些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水产养殖险的复杂性使得协会用于经营水产养殖险的成本过高,并且在理赔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致使协会承担巨大的道德风险;二是养殖所在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派遣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查勘需提前入驻,极大地增加查勘成本,效率也相对较低,采集到的数据也不一定准确(图1)。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无人机航拍运用于水产养殖险上有利于为协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图1同一养殖桁地人工拍摄与无人机拍摄对比


       传统的水产养殖险工作方式是通过人工实地勘察与入户统计来进行的,在调查统计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因素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影响水产养殖险的效率和公平。基于无人机航拍作业的水产养殖险模式可以将保险标的空间化,实现“按图承保”、“按图预防”、“按图理赔”,提升养殖业保险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承保模式
       利用无人机航拍的正射影像图作为底图,按照投保单号对会员投保的区域进行编号,并在底图上标注出投保人、投保期限、投保面积、四至位置、标的信息等信息,技术流程图如图2所示。制作完底图之后,由会员、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协会工作人员三方审核确认底图信息,通过后制作成公示图及公示表,在各村张贴公示,对于信息有出入的,需再次核实。公示完成后建立登记簿。

 
图2 承保流程图

 

       二、风险管理
       对投保区域定期开展承保标的的飞行检查工作,对标的设施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将采集的信息录入水产养殖险数据库中。联合相关部门对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与技术指导,及时的发现预防灾情,提前做好防灾防损措施。
       三、理赔方式
       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协会可以依据无人机影像反映的灾害损失情况与灾情严重程度,科学合理的配置理赔人员,做到目的明确、安排合理,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成本。无人机可以及时的获取到养殖设施的信息,也为政府部门和会员提供了规避和减轻灾害风险的建议提供了便利,技术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理赔流程图


        五、展望
        无人机具有较低成本,较高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新模式: 协会派遣工作人员——无人机现场飞行作业制作保险底图——会员投保——信息确认与公示——风险管理——发生灾害后派遣工作人员——无人机现场飞行作业——制作受灾底图——比对受灾前后信息——信息确认与公示——保险理赔
       新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升会员所投保养殖险的精确性,同时协会也能够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在保险理赔时能够提升协会的工作效率和赔付准确度。
       现阶段无人机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1、续航存在一定不足,考虑到风力影响和预留返航电量等因素,实际工作时间在半小时左右,这对大面积的飞行作业产生了影响。2、损失对比技术还较为原始,目前损失对比还需要人工对比处理,无法智能化处理。(舟山服务中心 何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