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渔业主推技术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2611
发布日期:2020-04-07

1、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鳖、稻小龙虾、稻青虾、稻-红螯螯虾、稻鱼等)

2、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开挖面积占稻田比例在10%以内),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具有稳粮增收、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富裕百姓、美丽乡村等多重效应。目前我省主推的主要有稻鳖、稻小龙虾、稻青虾、稻-红螯螯虾、稻鱼等模式。2019年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1.6万亩,其中稻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9.8万亩。2019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2019-2022年)实施意见》,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我省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和技术推进。

 

3、核心技术及其配套技术

(1)稻渔综合种养场地应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的稻田,土质以保水性好的黏土壤土为佳;需符合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渔业水质标准。

(2)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做好田间工程改造,包括沟坑、田埂、进排水、防逃设施的设置,开挖面积不得超过稻田的10%。

(3)水稻栽种。选择抗病虫能力强、叶片角度小、透光性好、抗倒性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稻渔共生田块应采用机插或人工移栽方式以减少杂草,种植密度应稍小于水稻单作,一般杂交稻插种密度控制在9×7~8寸,插足0.8~1.0万丛/亩,每丛1~2本;常规晚稻种植密度控制在9×5~6寸,插足1~1.2万丛/亩,每丛2~3本。收割前7天水位降到田面以下。养鱼稻田应比单作稻田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根据养殖密度和土壤状况酌情施肥,可采取一次性基施的方式。稻渔种养田块应减少农药的使用,禁用对鱼类有害的农药,采用绿色生态防控措施为主,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水稻秸秆宜还田利用,促进稻田地力修复。

(4)水产动物稻田养殖。宜选择适合稻田环境、抗病抗逆、品质优、易捕捞、适宜产业化经营的水产养殖品种,如中华鳖,小龙虾、青虾、红螯螯虾、田鱼、禾花鱼、泥鳅等。应结合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特性、水稻稳产和稻田生态环保的要求,合理设定水产养殖动物的最高目标单产。渔用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的要求。稻田中严禁施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严格控制消毒类、水质改良类渔用药物施用。

(5)生态环境保护。应发挥稻渔互惠互促效应,科学设定水稻种植密度与水产养殖动物放养密度的配比,保持稻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性。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宜少施或不施用化肥。稻田病虫草害应以预防为主,宜减少农药和渔用药物施用量。水产养殖动物养殖应充分利用稻田天然饵料,宜减少渔用饲料投喂量。稻田水体排放应符合SC/T 9101的要求。

(6)模式运营。鼓励规模化经营,经营主体宜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宜根据实际将稻田划分为若干标准化综合种养单元,并制定相应稻田工程建设和生产技术规范。推进品牌化运作,建立稻田产品的品牌支撑和服务体系,并形成相应区域公共或企业自主品牌。

4、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适合全省水稻种植区域,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行推广。实践中需注意严格控制稻田开挖比例,注重以粮为主,以渔促粮,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