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山东日照模式” 五“渔”共治 五策控防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491
发布日期:2017-03-10

    海洋渔业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日照是山东省重点海洋与渔业市之一,有渔民1.6万人、规模渔港12个、渔船4642艘。而在“十二五”期间,日照市海上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总起数下降32%,渔业互保赔付率多年维持在20%以下,为全国赔付率最低的市之一。
    实行“人、船、港”三位一体管控,建立健全市、区、镇、村四级监管体系,日照市独具特色的“五渔共治、五策控防”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是有效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秘匙”。 
    “五渔共治”抓人防
    “所谓五渔共治,就是融管人、管船、管港于一体,武装渔民、服务渔工、组编渔队、升级渔船、整治渔港多措并举。”2月24日,全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议在日照召开,日照市渔业局有关人员在会上介绍。
    五渔共治关键在人。近年来,日照市渔业部门持续组织实施“万名渔业船员”培训和“千名渔船长安全培训”计划,全市船员持证上岗率由此提高到了98%以上。
    一只出海的渔船载着的是船员,关系的却是许多家庭的幸福。从2015年起,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渔嫂”培训计划,将“渔嫂”纳入培训对象,与渔船长、船员一起学习。
    同时,日照市渔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范围,将“渔嫂”手机号码纳入了迈思(MAS)管理系统。安装后,一旦有突发性灾害天气,渔业部门就会第一时间将天气信息发布到“渔嫂”手中,“渔嫂”收到各类预警信息后,可以及时提醒渔船长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严禁出海作业和督促在外作业渔船及时返港避风,渔业安全生产由单纯的行政化管理逐步转向了行政化、社会化、家庭化管理并举。
    日照市还注重发挥村级集体在渔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社会管理职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船只分包个人之后,就由村集体建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通过专门机构和人员,无偿为渔民提供生产生活全方位服务。目前,日照市沿海渔业村居已全部设立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达到了“以村管人、以村聚人”的目的,渔业安全生产办公室成了“渔民之家”。
    自2015年以来,日照累计投入财政与社会资金2亿元,着力解决渔港“脏、乱、差”问题。“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为所有渔船配装了北斗、AIS等船用安全终端。“十二五”以来,该市检查涉渔企业单位和渔船866家次、32514艘次,查处违规渔船863艘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36处,整改率100%,累计通报不正常开机渔船611艘次,对90余艘被通报两次的渔船进行处罚;将20余艘渔船纳入黑名单,对近200余名船长进行了违章计分,保持了依法严打、动态严查、从严问责的高压态势。
    “五策控防”抓技防
    在日照近海不足一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集分布着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日照港石臼港区和岚山港区、连云港赣榆港区四个大型商业港口,每年进出日照港的商船约3万余艘。日照市海上作业渔船近5000艘,大部分渔船出海需穿越航道、锚地,商船航道与渔船进出港航线交叉,商渔船碰撞事故处于易发状态。
    渔船的通航安全设备存在缺陷是造成商渔船发生碰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去,AIS终端报警模式为区域报警,导致编队生产渔船、双拖渔船之间频繁报警,使驾驶人员厌烦而关闭报警声音从而失去避碰作用。同时,商船与编队锚泊渔船交会时,由于通讯设备使用的频率不同、语言不通而无法沟通;终端海图信息不完善,也缺少危险区域警示功能。
    为商渔船防碰撞提供全面、有效、及时的技术支持,由此成为摆在日照市渔业部门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为此,2015年起,日照市渔业部门根据日照市海上交通和AIS功能状况,组织技术专家对AIS防避碰设备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研发出了智能型安全终端。
    升级后,AIS区域报警模式改为会遇、区域自动切换的智能报警模式,渔船航行时启用会遇报警,与商船会遇时,AIS报警声音禁止关闭,两艘船只航行无交叉即使离得再近也不报警;渔船锚泊时自动切换区域报警,进入报警范围船只启动报警。与此同时,AIS语音播报功能升级,可以播报中英文语音避让信息,解决了商渔船因频率不同、语言不通而无法沟通的问题。(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