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海域面积1579.4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23平方公里,海淡水养殖面积6万多亩,捕捞渔船近千艘,发展海洋渔业优势独特、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市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为目标,按照“渔业经济现代化、海洋管理科学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采取“调结构、促增长、强保障”等系列综合措施,全力推进海洋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渔业生产总产量12.15万吨,同比增长0.25%;渔业总产值15.43亿元,同比增长3.6%;渔民人均收入1.22万元,同比增长11%,荣获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和浙江省“养鱼稳粮增收工程”示范县称号。
一、加快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以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发展东部和山区特色水产养殖。现有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1个、省级渔业特色精品园和基地7个,基本形成了南美白对虾、三文鱼、梭子蟹、青蟹、缢蛏、泥蚶、鳗鲡、鳙鱼、乌鳢、大黄鱼等10多个特色品种的现代设施养殖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高效、优质、特色的水产养殖之路。其中,宏野公司已建成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池126口,净养面积400多亩,南美白对虾产业地位省内领先;玉龙公司新增养殖用地30亩,总面积达到76亩,成为省内最大的三文鱼、鳗鲡养殖基地。
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以循环、健康、生态养殖为目标,完成养殖渔塘高标准改造11250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7.3%。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以“稻田养鱼”、“鱼塘种稻”为主的新型稻田养鱼模式,通过引进田鲤、中华鳖和芦苇稻等新品种,在传统水稻田、茭白田建设完成稻鱼、稻鳅、稻虾和稻鳖共生模式示范面积2400亩;在乌鳢、泥鳅和对虾养殖池塘试点发展“鱼塘种稻”面积800亩,实现渔民增收和生态效益双营,为“五水共治”增添活力。
三是加快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严格实施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双控”制度,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2013年,淘汰老旧渔船和缩减渔船132艘,马力数下调8620千瓦,转产转业渔民500余人。以“一更新三改造”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捕捞渔船转型升级,2011年以来,更新改造木质渔船21艘,为大马力渔船安装节能设备36套,实现年节油超348吨。
二、促进渔业新增长方式,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渔业品牌建设。积极组织各类涉渔企业参加农(渔)博览会,鼓励企业申报各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宣传推介活动的档次和质量,进一步扩大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现有宏野、奥龙、鱼山洋、钦盛、桃渚等5个有影响力的渔业品牌,其中“宏野”牌南美白对虾已扬名浙江,走出省外,销往全国各地20多个大中城市。“奥龙”牌三文鱼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高度关注。
二是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生产的延续,在整个渔业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水产加工业发展壮大,现有24家分别从事鱼类、甲壳类、头足类加工和藻类加工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的企业有3家,行业总产值突破3500万元。
三是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加快发展休闲渔业,不仅可以增加渔民的就业渠道,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渔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使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对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矶岛已发展成为该市首个休闲渔业基地,成功将旅游观光与品尝海鲜、海钓、运动、休闲度假等有效嫁接。目前,该市正加快推进红脚岩渔港经济区建设,目标建成以体味渔港风光、领略渔村风情、品海鲜、游钓、海上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休闲渔业区。
三、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增强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通过渔业信用体系建设、水产品市场准出制度试点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初级水产品质量监管,初级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达100%。现有无公害养殖基地8家、绿色水产品基地2家、有机水产品基地1家,其中4家水产品荣获省农博会金奖。
二是加强渔业安全基础实施建设。总投资4.6亿元的国家一级标准渔港——红脚岩渔港,可容纳该市所有渔船进港避风、防台;总投资1300万元的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在渔船动态监管、渔船防台避风、海上渔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投资170万元的水生动物检测实验室,对水产品进行定期病害监测,并建立完善了现场监测、病情预警通报、现场诊疗指导、群防群治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初级水产品健康生产秩序。
三是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体系不断健全,836艘在册渔船纳入4个涉渔镇、4家渔业公司、2个渔业村和3个养殖承包公司监管,实现85个编组,严格执行“定人联船”和“分类管理”制度。以“平安渔场”创建为平台,采取政府牵线搭台、渔民结对联谊、部门齐抓共管等有力措施,有效保证了渔区和谐稳定。(转载自《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