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7日,23号“菲特”超强台风正面袭击平阳县,给水产养殖造成了重创,全县受灾面积1051公顷,损失产量1071吨,估计直接经济损失9434万元。10月8~9日,平阳县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走访有关养殖企业、养殖户,检查受灾现场,收集资料。经整理、分析,形成本调查报告,并对指导救灾、科学减灾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 全县养殖损失情况
(一)浅海养殖损失情况。
1.南麂海水养殖损失情况。
“菲特”超强台风经过南麂时,实测最大浪高超过10米,给南麂海水养殖造成史上最惨重损失,养殖设施及产品几乎全军覆没。养殖渔民饱含泪水:“鱼没了,淡菜没了,鱼排没了,筏架没了。”主要的养殖设施损失情况如下:
(1)鱼排传统网箱损失情况。
全岛有2200多口鱼排传统网箱(规格3m×3m×3m/口)遭受破坏,多数鱼排解体,泡沫浮筒由排板下面移到侧部或上方,进口木板被折断,养殖的美国红鱼、斜带髭鲷、石斑鱼、真蛸(章鱼)、大黄鱼、黄姑鱼、真鲷、鲍鱼等养殖对象发生逃逸,成为“增殖放流”对象。估计直接经济损失2300万元。
(2)筏架损失情况。
无论是新码头海区、马祖岙海区还是龙嘴头海区、三盘尾海区,厚壳贻贝、太平洋牡蛎等贝藻类养殖设施受“菲特”影响,筏架及其上面的吊绳、苗绳互相缠绕,难解难分,互相碰撞,成串的贝类坠落海底。龙嘴头海区延绳式筏架损失最严重,被打成一团,成一字排列。估计厚壳贻贝损失50%~80%,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3)围网损失情况。
新码头海区防浪堤内外(即东西两侧)共有14口围网,内有9口,外有5口。插杆式围网12口(规格周长200~300米),浮绳式围网2口(周长分别为150米、300米)。防浪堤外有2口插杆式围网貌似完整,实际上网衣已遭鱼排的折断木板高速碰撞,网破鱼逃。其他10口插杆式围网,既有新建的镀锌管插杆式,也有毛竹插杆式围网,受狂风袭击或周边鱼排冲撞入内,导致鱼类逃之夭夭。2口浮绳式围网锚泊系统不敌从内至外的狂风大浪和漂浮物,被推向防浪堤一侧并打成一团,鱼类逃光。估计直接经济损失1400万元。
(4)深水网箱损失情况。
马祖岙海区北首8口HDPE深水网箱设施框架基本完整,但是有的扶手管子产生变形,半数网箱网衣脱落,全部网盖被掀掉,4口尚存网衣的网箱内有大量死鱼漂浮海面,估计直接经济损失380万元。
(5)贝类育苗场损失情况。
工厂化育苗设施受灾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马祖岙边的海珍品育苗场,遭“菲特”台风影响,整个屋顶塌落,外墙倒塌,场内一片废墟,但室内水泥池基本完好,育苗场配套办公楼二楼也被摧毁,楼梯垮塌,墙面洞穿,估计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2.西湾坛紫菜养殖损失情况
受灾面积183公顷,近年来一直实行开敞式插杆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受“菲特”强台风影响,筏架被夷为平地,海面漂浮大量毛竹,苗种荡然无存,估计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
(二)内陆淡水养殖损失情况。
1.外荡养殖损失情况。
受“菲特”强台风影响,加上10月7日为农历九月初三,正值天文大潮,海水高潮位,河水不能泄洪,超过警戒线0.5米,超过拦鱼设施篱门,发生四大家鱼逃跑。估计直接经济损失3100万元。
2.池塘养殖损失情况。
(1)甲鱼养殖。
山门镇、昆阳镇的两家甲鱼养殖厂防盗墙一侧发生塌翻,导致2.5吨甲鱼逃逸,估计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
(2)泥鳅、黄鳝养殖。
万全镇宋埠社区两家养殖场,因水漫池堤、网箱,造成10吨泥鳅、黄鳝逃逸,估计直接经济损失74万元。
二、 受灾原因分析
受“菲特”超强台风影响,平阳县水产养殖损失惨重。痛定思痛,分析受灾损坏情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台风影响程度远超气象预报。
县气象局监测,10月6日8时至7日10时最大分苏60米/秒,风力为17级。而据国家海洋局南麂环境监测站监测,南麂最大风速为62.5米/秒,风力为18级,风标仪也被损毁,说明风速至少18级。风速之大远远超出中央气象台预报的14级,应定性为超强台风。可见,科学准确地预报气象灾害多么重要。
(二) 南麂岛遭“菲特”台风逆袭。
长期以来,南麂人注重保护内湾养殖,建造了一条长280米、宽5米的防浪堤。受习惯思维影响,防外海意识强于防内部意识。所以,在设施固泊上,重点防御西侧设施,而放松了东侧防御。可是,“菲特”却出人意料地从龙嘴头与国姓山中间的门边出,从东北往西南,疯狂扫荡进来。恰遇天文大潮,狂风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掀翻了鱼排,使鱼排互相碰撞,鱼排冲入围网,引起系列连锁效应;甚至连岸上网衣也被卷入大海,缠绕贝类筏架。贝类筏架在滔天巨浪影响下,互相缠绕,导致成串的厚壳贻 贝坠落海底。
(三) 台风季节缺乏应急管理。
10月2~6日,在台风来临之前,养殖企业、养殖户思想麻痹,认为中秋之后台风不会降临,即使来了也不会过强,放松了海上养殖设施管理和应急响应准备。故么有及时清理空旧鱼排、调整筏架泡沫浮子降低筏架水层、增加铁锚数量固定设施。
(四) 养殖海区布局不合理。
养殖鱼排与围网间、鱼排与鱼排间、鱼排与贝类筏架间,密密麻麻,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布局非常不合理。一旦发生强台风,互相高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
(五) 淡水养殖防逃设施不到位。
对淡水养殖来说,地点选择至关重要,应选择大旱不旱、满水不涝的位置。例如今年水头镇南湖社区龙湖村稻田地处低洼,本来丰收在望的田鱼发生了大量逃跑。只有建设高达1.5米的田埂或拦网设施,才能防止鱼类逃逸。又如平阳美飞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选择万全镇宋埠社区,虽然今年泥鳅养殖取得突破性进展,养殖规格达20~70克/尾,但是由于河水漫坎,导致三分之二的泥鳅逃逸。如果当时池埂稍微高10厘米,就可以避免发生逃鱼损失。
三、防灾减灾对策建议
(一)积极鼓励渔民参加互助保险。
2013年省渔业互保协会在平阳县试点鱼类养殖保险,共有8户参加保险,投保1700万元。渔民交纳保费=投保金额×投保率7%×65%,剩下35%由财政部门负担。大多数养殖户认为,内湾不会受台风影响,因此没有参保,致使受“菲特”影响后,元气大伤,家庭经济衰退,“辛辛苦苦回到解放前”。当时,东海资源不断减少的困境已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关注,因此,必须重视水产养殖发展。政府部门要求对水产养殖予以大力支持,建议保费35%由渔民支付,65%由财政支付比较合理。同时,建议去掉鱼病保险,因为鱼病防治毕竟与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有关,而且不易理赔。互助保险政策应重点考虑不可抗力因素方面的保障,不断扩大覆盖面。
(二)科学规划养殖海区布局。
保持合理间距,对海水养殖尤为重要。既可防治互相碰撞,造成不必要损失,又可防止水质恶化,出现死鱼、病鱼。建议制定海区规划,要求鱼排与鱼排、鱼排与筏架、鱼排与围网间保持20米间距,筏架与筏架间保持5米间距,筏架与围网保持20米间距。
(三)鼓励研发抗风浪设施。
内湾海区面积十分有限,在外海离岸从事开发海水养殖,效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鼓励科研院所研发抗风浪设施(HDPE深水网箱设施在此次台风中经受考验)。鼓励集成技术创新,继续扶持南麂岛HDPE深水网箱、PE鱼排、围网养殖开发,扶持发展延绳式筏架网袋养殖贝类新模式。
(四)加强灾后设施修复。
浅海网箱要修复框架、箱体,并及时检查、修复或更换网衣,防止养殖水产品再次逃逸。浅海围网要扶正插竿或复原浮钢、吊绳、苗绳等设施,防止二次受损。HDPE深水网箱要及时修补框架、网盖、网衣,捞除死鱼并深埋处理。滩涂坛紫菜养殖可回收的毛竹、绳子等应及时回收再利用,降低损失。同时,要及时修补并抢救菜苗,通过梳理再次放回海里,尽量挽回损失。对受灾的海水育苗场,造成屋顶翻塌的,要及时组织修建,为明年恢复生产打下基础。对于低洼淡水养殖池塘、养殖场应及时检查防护设备,加固和修复拦鱼网,尽量减少因养殖鱼逃逸而带来的损失。同时及时检查和巡视堤埂、进排水口和沟坑,做好堤埂渗漏修补工作。抓紧清除池塘的死鱼及各种杂物,恢复正常生产。
(六) 切实做好水生动物防疫。
一般而言,灾后养殖鱼类容易患上各类细菌性疾病和病毒病等。建议:科学投喂优质新鲜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免疫调节剂等,促进鱼类生长,增强鱼体抵抗力,防止疾病发生,从而提高产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池塘水体使用氯制剂、生石灰、碘制剂等全池遍洒。(转载自《浙江海洋与渔业》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