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色沃土上铸辉煌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2166
发布日期:2011-07-25

    在洞头渔民中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林忠民老大驾驶的渔船驶到哪里,海里的鱼就会跟到哪里。”说的就是东屏镇外埕头村现年40岁的“浙洞渔1451-1452”对船老大--林忠民。他是一位深受广大渔民群众敬佩的年轻渔船老大,自1993年开始担任船长职务以来,林忠民凭着对大海的热爱和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带领渔民兄弟劈波斩浪,驰骋在千里渔场,积累了丰富海洋捕捞经验,为我县渔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几年来,他带领的对船产值和效益均在全县同类作业的渔船排名中名列前茅,林忠民由于生产效益显著,安全生产抓得好,被协会聘为常务理事、1999年以来,先后荣获“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十大优秀农村青年”、 “温州市青年星火带头人”、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每年均被洞头县委、县政府评为捕捞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渔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渔船和先进个人以及渔业信息带头船,2008年还代表我县渔民荣获浙江省海洋渔区“十佳平安老大”称号。

劈波斩浪,成就“海的儿子”

    林忠民初中刚毕业不久就跟随父辈下海捕鱼。在当时,“捕鱼”在周围人看来是一件辛苦而没奔头的行业。作为渔民的儿子,他却偏偏选择这条路,决心以自己对海洋的一颗赤诚之心,为渔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1993年,他集资购买了第一对钢质渔轮,经过两年多的生产作业,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他并不满足现状,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大胆对渔船内部股份进行调整,分析今后渔业捕捞的趋势,提出了购买大马力渔船的想法。在得到大家认可后,他重新购买了一对275马力的钢质渔船,这为他今后几年的生产获得高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油价的攀升以及海洋资源的衰竭,海洋捕捞逐渐走向低迷,靠传统的捕捞方式是行不通了。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摸索,林忠民深切体会到“过去捕捞凭力气,如今生产靠科技”。因此,自1999年起,他大胆投入资金对渔船进行更新改造,更换了主机,提升了马力,对螺旋桨、导流罩进行配比改进,并增添了助渔导航设备,率先进行渔船节能减排示范,安装了节能器、渔船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设备等,这大大高于同期各类作业船只的技改投入,为高产高效、节能降耗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保证和积极的带动作用。2008年他更是投入资金245万元更新改造了渔船,进一步拓展了渔场,由于他具有高超的捕捞技术和高尚的渔场风格,因此他的船队被定为“生产信息船”和“科技示范船”。在渔业生产中,人们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林忠民老大驾驶的渔船驶到哪里,海里的鱼就会跟到哪里。”在渔汛期,林忠民的渔船是带头船、信息船,只要林忠民的对船一出海,相邻渔船则会跟随出海,生产中其他地方的渔船老大都会打听他在渔场的位置和信息,林忠民则会把自己搜索到的鱼发情况和生产经验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其他渔船,带动了一批渔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在蓝色沃土创业的一个成功典范。

驰骋渔场,勇当“新渔业人”

    在新渔场开辟,新资源利用上,林忠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几年来,他在全县率先开展春汛双拖渔轮兼作流网、单拖作业,进行春夏汛开展轻网快拖生产,在保护东海渔区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开发各层次鱼类资源树立了榜样。林忠民老大不仅坚持科技兴渔,勇于开拓创新卓有成效,而且带头遵纪守法,发扬风格,带领渔民共同致富等方面,展现了一名老大的实干精神和风貌。2006年为实现共同富裕,他带头组建了温州市首家海洋捕捞专业合作社,开展渔船之间“信息共享、渔货共销、安全共助”,积极为渔民提供信息和组织海上自救和互帮互助,提高了海洋捕捞的经营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加广大渔民兄弟的相互协作,提高了渔船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产的共同发展。
    在听说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后,他又积极动员周围人参加互保,在他看来,渔业互助保险在帮助渔民开展灾后自救,尽快恢复生产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自己理应为宣传这项民生工程保尽一份力,让更多认识互保、了解互保、参与互保、支持互保。
    近几年,堆在林忠民面前的荣誉越来越多,但林忠民渔民的本色却丝毫没有淡薄,他始终坚持要用自己的努力,带动周围的渔民走上富裕之路。当别人要求发展事业时,他毫不保留地传授渔业生产知识和经验,提供资金帮助,使渔民兄弟的收入越来越高。他常说,我们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党和政府的支持,同样,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也要力所能及地做出奉献,这就是体现对国家、对社会的回报。事业的成功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给林忠民带来巨大的收获,但是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他从不张扬,还是那么沉稳。他平静地说:“这一切都代表过去,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朴实的林忠民,一名虚怀若谷、志存高远的年轻渔船老大。(洞头办事处郑志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