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海,追求常青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2311
发布日期:2011-04-11

 

    郭加明,男,浙江五大知名企业家之一,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担任台州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浙江老爸食品有限公司、台州鸿佳食品有限公司、台州南洋船舶有限公司、台州鸿福食品有限公司、浙江康多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董事长、总顾问,并在缅甸、印尼等国投资办厂,其企业产品远销南洋各地。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其实是件平常的事;有兴有衰正是一个地方经济有活力的表现。而涉及到具体的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常青树”,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愿望,也是激励一些企业经营者至今奋斗不息的一种力量源泉。
    郭加明就被这样一种力量推动着,他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当地民营企业家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中,以其谦虚姿态、平常心态,一直保持着敏锐的触觉,在海洋食用制品行业中稳稳实实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现在,郭加明和他的企业依然以雄赳赳气昂昂的稳固姿态,迈着坚实的每一步。
     “如果有条件,我照样会活出个人样给你看。”
    1947年3月,郭加明出生在一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半岛渔村,八岁的他成了孤儿,勉强念了三年书,他就过早地走上社会,每天靠卖虾打杂,给过往的渔船洗舱,赚点小钱过日子。在他的记忆中,漫长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的全部奢望就是每顿都能吃上饱饭。他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一天傍晚,村里的渔民刚吃完饭在路边聊天,看到郭加明赤着脚挑水回家,准备自己做饭,一位渔老大叹了一口气:真可怜,这小子没救了。
    渔老大不会想到,这一句不经意的“没救了”极大地刺伤了郭加明的自尊心:我这是没办法,而不是“没救了”,如果有条件,我照样会活出个人样给你们看。也许就在此时,对生活永不满足于现状的信念悄然在他心中萌动。
    此后,他养过海带,跟船出过海,做过木工师傅,开米面作坊,创办鱼粉厂,成立集团。他从“创业”出发,把每一种想法变成现实,从此开始了他一波三折的创业历程。
    “干企业这一行,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跨出去,前面才会有大路。”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郭加明从一个打渔的孤儿开始做企业领导也有30多年了,他的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三次发展创新带来了三次重大飞跃。第一次在“六五”时期,从部优《海岛牌》鱼粉开发到水产冷冻系列产品的开发,《东海牌》冻生虾仁等水产品评上部优,并在国际上打出了代号“233”的牌子,成为水产冷冻行业的大哥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此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海洋资源的不稳定性,开始实施“一主多副”的战略,从“七五”到“八五”,企业开发出了氯洁霉素等系列医药化工产品和老爸豆腐干等系列食品。随着医药化工和豆制食品两翼的形成和丰满,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抗风浪能力得到了加强,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上升到大型企业,在1994年成立了集团公司。到“九五”期间,根据“科技兴海”的战略,他们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科技产品的开发,利用废弃的虾壳开发成功高附加值的甲壳素和鱼糜调理食品。这三次开发,使企业从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长为海洋生物医药化工和深加工食品的高科技产业中的一员,给企业带来了质的飞跃。
    如今,郭加明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农业部“技术进步奖”、“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外贸部“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等企业荣誉不胜其数,自己也多次获得中央、省部级的荣誉,显示出三十多年来他在企业界耀人的经历。干了这么多年企业的郭加明领着我们在海边看着公司1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不仅感叹:“干企业这一行,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跨出去,前面才会有大路。”如果当年郭加明仍坚持这“虾生意”,沾沾自喜以当“虾大王”为荣,不开拓新产品,肯定挣脱不出苦海的。做那些当地小企业都能生产的作坊产品,等待他的,只有跳海一条路!
“渔业要大发展,道路不通不行。”
    身为台州、温岭两级人大代表,郭加明最关注的是:温岭作为浙江省渔业大市,渔区、渔业的建设与发展事关经济持续发展。
    进入箬山的道路狭窄,郭加明的企业出资百万元打通花岙隧道、海鸿隧道,建立水仙岙水产品市场,有效保护了渔民、鱼商的权益,促进了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2010年“一府两院”重点工作汇报中,郭加明再次提议“渔业要大发展,道路不通不行,但到现在为止,渔区进去之后就像死胡同,箬山每天堵车,希望政府将承诺的事情落实到位。”
    “渔业互保才真正是渔民的家,是渔民的坚强后盾。”
    协会成立之初,由于底子较薄、基础较弱,各项工作都不是十分完善,部分渔船仍投保在商业保险公司,郭加明坚决率领旗下台州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300多艘渔船参保,当笔者问及原因时,他笑着说道:“渔业互保是非赢利性组织,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跟商业公司相比,如果真正考虑老百姓利益,不用说就知道哪里好了。”作为协会常务理事,他不仅要求自己公司所属渔船投保要一人不漏、一船不落,而且不辞辛劳、不遗余力的向渔区的干部群众宣传互保的优越性。
    2009年,由于个别商业保险公司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致使温岭7个村的全部渔船、雇主责任保险仍未在协会投保,箬山片的部分渔业村的村干部、群众也有动摇的心理,郭加明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立马联系温岭办事处,出资召集箬山片的10个渔业村干部召开座谈会,耐心讲解互保条款、优惠政策,用实际案例来分析,他对渔村干部发出肺腑之言:“渔业互保才真正是渔民的家,是渔民的坚强后盾。”在郭加明的感染下,箬山片渔业村的投保率年年百分百,同时渔区百姓对互保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互保已成为渔区广大渔业工作者抗击风险、战胜困难、解除后顾之忧的“定心丸”。对于互保事业,郭加明不仅以身作则,更是为温岭办事处整合渔业保险市场成功的添了一笔。
    尾记:似乎和所有的企业家一样,初见之下的郭加明平淡无奇,没有豪言壮语,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姿态放得很低,不过,长谈之下的郭加明实际上是个敢想又有扎实行动的人,敏锐、肯吃苦、善于抓住机会而且不知疲倦地向往着做好自己的事业,实现着自己心中不变的理想。(温岭办事处郭茜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