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胸怀 朴实的本质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2198
发布日期:2011-03-04

    王高良:苍南县龙港镇下埠村人,1960年12月15日出生,1975年初中毕业,1981年参加海洋渔业捕捞生产,现为浙苍渔0108灯光敷网船船长,1996年至今任历届苍南县政协委员,2005年龙港镇渔民协会成立,任副会长,2007年增补为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理事,在这期间,王高良曾多次被评为温州市、苍南县“先进工作者”称号。

与海结缘 一生不“弃”

    龙港建镇于1984年,1984年以前龙港只是一个仅6000人口,包括方岩、下埠、沿江等5个小渔村组成的小乡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下辖9个办事处、21个居民区、107个行政村。个体、私营经济是龙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共有各类企业200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8000余家,印刷、礼品、纺织、塑编是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龙港已经成为苍南县的经济中心。龙港实现了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跨越。在这期间大部分土生土长的龙港人早已弃“农”或弃“渔”从商了。
    王高良——这个地地道道的龙港人,从1981年带领一班“兄弟”从事近海捕捞后,从当初的木质渔船围网作网开始,1993年换成钢质拖网作业,2005年至今又改成灯光敷网作业,全镇的船只数也从原来的40多艘减少到现在的20多艘,期间有好多人都劝他弃“海”上岸,“出海太辛苦了,凭你在龙港的声望和地位,随便干什么都可以。”王高良却笑着说:“我不觉得辛苦,倒是挺自在的,如果要上岸,也要等这班‘兄弟’们一起上岸。”朴实的言语,却深藏着他对生产作业的这片海洋、所从事的海洋捕捞事业、一起风吹雨打的这班“兄弟”深深地不忍割舍的情感。

“安全”第一不能忘 “挣钱”会有未来时

    从参加海洋捕捞作业以来,王高良非常重视渔业安全工作,不管是海洋渔业系统组织的培训,还是乡镇组织的安全生产讲座,他从不落下。在实际工作中他严守安全守则,用他自己的话说:“安全是第一位,挣钱以后有的是机会。”
    在2006年的“桑美”台风来临的时候,在台风登陆的当天下午,还是“风和日丽”,没有一点台风要登陆的迹象,王高良却对他们的一班渔业兄弟说:“千万不能麻痹大意,这时越没风,登陆时就可能会更大!”他却好不松懈地做好台风登陆前的一切准备。多年的出海经历和对“安全”的高度责任感,使这个超级台风在苍南过境时,龙港镇的渔业、渔船几乎没有损失。
    由于多年对渔业安全的巨大贡献,王高良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他又被当选为苍南县政协委员。对待荣誉,王高良却看得很淡,他依旧乐此不彼地与他这班“兄弟”常年奔波在海洋捕捞这条“战线”上。很多渔民都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

与渔业互保“相遇恨晚”

    2004年12月,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在杭州成立。渔业互助保险作为政府一项支渔惠渔的政策,是渔业安全生产和恢复再生产、广大渔民利益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在当时渔民对“渔业互保”还不是很了解、各个商业保险公司都在相互争夺“地盘”的时候,王高良却带着他龙港镇的30多艘渔船投保了渔业互保,成为苍南县在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的首批会员。不尽如此,在平时的渔港码头、休渔期间和捕捞生产时的对讲机上,他都会不遗余力地为渔业互保作宣传:“这是政府在贴钱给我们买保险,哪有不保之理,如果早几年有,我早就投保渔业互保了。”由于多年来他在渔民当中的影响力,广大渔民也纷纷过来询问,渐渐地,大家认识了渔业互保,了解了渔业互保,也参与了渔业互保。
    几年来,浙江省渔业互保联动了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政策,实行了无理赔奖励政策,实行了小额贷款政策等等;理赔服务工作深得人心,理赔查勘人员随叫随到,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核损时能与渔民面对面沟通、协商等等,这些都是其他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如今,在苍南所有涉海涉渔的保险,渔民会好不犹豫地选择——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苍南办事处张辉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