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灯塔的领航人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2216
发布日期:2011-01-26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枝长13岁下海当渔民,26岁做渔船船老大,做了十年船老大,36岁上岸,在玉环县坎门街道灯塔社区分管渔业的党委副书记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五个年头。在这期间,李枝长善于钻研海洋捕捞知识,为渔业工作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付出了大半辈子的精力,深得灯塔渔区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被誉为“渔老大”。

开拓创新找路子

    从渔民走上社区领导岗位的他,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敢想敢干,务实进取,为渔区经济找准了一条好路子。
    九十年代初,广东的深海底层流网作业效益不错,老李和他的班子成员审时度势,决定引进外地技术,投资发展底层流网作业,并把它作为社区的“龙头”产业,开辟深海渔场新资源。当时浙江还没有渔民从事深海底层流网作业,只有广东的渔民从事这一作业。广东省阳江市有部分渔船经常停靠灯塔岙口,于是,老李和公司其他领导合计,选派5名船老大上阳江渔船实习观摩,经过一个航次二十多天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深海底层流网作业的技术。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深海底层流网作业的渔船经济效益终于日渐凸显、蒸蒸日上。在当时的物价水平,效益较好的渔船年产值可达300万,一般的也有100多万。渔获物以鲷科鱼类为主,如金线鱼、红鯛、方头鱼等。其次,这些海产品多以出口日本市场为主,打破了多年来水产品靠单一冷冻加工出口模式,实现了冰鲜鱼直接从洋面销售到日本的新途径,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确保海产品顺利出口日本,他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从加工、保鲜到远销日本。他亲自率领“浙玉渔322”船,在没有领航员的情况下,经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首航日本长崎港取得成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至90年代中期效益最好时,灯塔社区深水流网渔船已发展到44艘,自营出口冰鲜鱼船4艘,年总产值占全社区渔业产值60%,出口创汇514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没多久,玉环灯塔的创举引起周边县市渔区的高度关注,温岭的石塘、箬山,舟山的岱山等地纷纷派人来取经,鼎盛时全省共发展了350多艘深海底层流网作业渔船。
    几年后,由于全省从事深海底层流网作业渔船不断增多,日本方面卡的比较紧,当时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深海底层流网作业经济效益渐渐走下坡路。老李和他的班子团队积极转变思路,引导渔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玉环当地的传统作业“钓鳗”上。“钓鳗”属于延绳钓作业的一种,船上不带舢板,作业强度大,技术含量高。这些年老李积极引导渔民淘汰以往的劣质木质渔船,渔船更新换代,还指导渔民在渔船甲板上安装了起绲机,这样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往一般三五天就进港,因为渔船质量差,马力小,稍有风就得进港,现在船只马力大,质量好,一般情况无需进港,这样无形中节省了成本,效益就上去了。
    今年,灯塔社区又发展了12艘“钓鳗”渔船,“钓鳗”渔船总数达30多艘,效益好的船只光劳力入股的伙计一年分红7万元,群众都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老李的一心一意、尽心尽职是分不开的。

伏休不含糊

    “谁违规,我将是第一个举报人,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亲朋好友,决不姑息!”船老大出身的李枝长懂得珍惜海洋渔业资源,他抓伏季休渔工作一点也不含糊。
    每年伏季休渔一开始,李枝长便忙碌开了:到渔船上,到渔民家中,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积极组织召开船老大会议,警告消除个别船老大碰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并向他们宣传有关渔业伏季休渔的政策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广播、标语等宣传形式,使伏季休渔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伏休”工作是得罪人的事,他自己担任社区“伏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敢于碰硬,敢于承担责任。2003年9月上旬,离拖网作业开捕只有一二天,社区所属的“浙玉渔32XX"号渔船有出海作业倾向。李枝长得知情况后,立即找到船老大,晓之以理,说清违规作业的严重性,提高思想认识。同时也严厉地指出:如果谁敢违规出海,就马上报告渔政部门,并取消渔船的挂靠资格。在铁面无私的李枝长面前,这位船老大只得作罢。
    社区在海港码头专门建设了50多间渔具仓库,每年伏季休渔时期,供渔船存放渔网等生产工具,实行船网分离,为渔船“伏休”管理创造了条件,从伏季休渔政策实施至今,他管辖下的灯塔社区的渔船没有一艘违规。

人大代表与建言献策

    自1996年以来,老李连续三届当选县人大代表,平时积极建言献策,敢于实事求是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延长伏季休渔时间、拖虾作业也应该进行“伏休”、加快出台控制非渔劳力和内地民工下海政策等建议,分别被东海区、省市县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采纳。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渔业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渔民面临着转产转业,但这些渔民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缺乏从事其他行业的技能,同时年龄相对偏大,加上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难。身为县人大代表的李枝长,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几乎天天与渔民打交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不仅要多反映渔民的呼声,更重要的是要提交有建设性、有见地的议案,以引起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因此他积极开展调查,倾听渔民呼声,征求渔民意见和建议,走家串户,到码头,到船头,把渔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归档,分类整理。在玉环县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大胆客观地反映民情民意,关注渔业渔民,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大会上,他和其他代表一起联名提交的“要求尽快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议案被列为大会第二号议案。

与互保结缘

    自2005年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成立以来,老李一直是协会常务理事。海洋捕捞业是一种高风险的产业,以往一旦遇到灾难,可以说用家破人亡、倾家荡产来形容。因此,早在1995年农业部开展渔业互保时,老李就积极对渔民宣传渔业互助保险的好处,并全身心倾注投入,有些渔民心怀侥幸心理,舍不得花这笔钱,老李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他的推动下,灯塔渔业公司成为玉环县参加农业部渔船互保首家群众渔业单位,并且一直保持至今,参保率达100%。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海损事故赔偿金额逐步提高,相应的投保金额就得增加,鉴于目前渔业生产效益差,收入低,船主心有余而力不足,老李经过充分调研,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县政府提交“关于要求补助渔船互保投保金额的议案”,议案上交后,立刻引起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对参加渔船互保的渔船投保金额进行补助,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减轻了渔民的负担,解决了渔民后顾之忧,为渔民办了一件大实事。与此同时,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基层工作知识和经验,积极向上级互保协会建言献策,为做好渔业互保工作尽了心,尽了力,尽了责。
    “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是李枝长行动的准则,他常说:我在这个位置上,如果我不好好履行职责,会愧对父老乡亲,会愧对广大渔民兄弟。

(玉环办事处郑念平、倪建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