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开始,舟山渔业开始了由木质渔船到钢质渔船的“淘汰竞争赛”, 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残酷的,是什么让一位普通渔民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渔民老大拥戴的领军人,又是什么让一个偏远小岛上80多艘木栅板在残酷的“竞争赛”中脱颖而出,让东极这个偏远小岛上的渔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栅板”与“钢质船”如何通过嫁接实现现代近海捕捞业的奇迹?这条航道纵然布满了暗礁与海浪,却也令踏浪人兴奋。
踏浪而行——“只要大家过得好!”
东极岛位于舟山群岛最东边的偏远海岛,1970年,16岁的王岳定下海成为一名普通渔民,25岁当上了船老大,丰富的捕鱼经验使他成了村里的生产能手,短短两年时间,不仅在村里小有名气,还成为村里80多艘渔船的带头老大。作为村里船老大,他深知自己高产并不值得炫耀,自己的责任更在于让全村渔民都能像自己一样高产高收,当他得知山东海域附近却有一片亟待开发的渔场,渔汛资源丰富时,便带着村里的渔民向山东海域进发,由于该海域需要五天五夜的路程,当时的木质渔船配备设备不高,而王岳定的带头渔船设备是全村较为先进的一艘木质渔船,除了日常的生产作业之外,帮助村里其它渔船安全生产、鱼货运输,成了这艘带头船的又一使命,“只要看到大家都过得好了,就成了!”平凡的言语没有太多犹豫,然而平凡如他却在不经意间已在全村人心里注定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1992年,在全村人的推选下他成为了东青村村书记,“上岸”后的三年里他依旧与全村渔民漂泊于海上,用自己的船帮助村民运鱼货,运生活物资,当得知“上岸”与“下海”个人收入有三、四倍落差后,他淡然一笑“钱虽然比以前拿得少了,可是看着大家都过得好了,那就成了!”
2001年,舟山市实施了“小岛迁,大岛建”方案,即在大岛集中安排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建立小岛居民迁移。对于一个以渔业捕捞为主的渔村而言迁移不仅仅意味着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渔船停靠码头的改变,迁移后的村民是否会过得更好?在王岳定的带领下第一批渔船率先迁移,为了让迁移后的村民生活得更好,找房子成了王岳定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大家看着迁移过来能过得更好,都愿意跟着过来了,大家过得好了,就成了!”如今东青村已完成了“小岛迁,大岛建”的规划,村民们都有了自己的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激流勇上——“不跟进脚步就只能落后!”
随着渔业资源的逐步衰退,小马力木质渔船产量大幅下滑,木质渔船的老旧与生产效率低下已无法适应新市场需求,继续走木质渔船的老路就只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落后,“我们一定要发展自己的钢质渔船!”王岳定坚定地回答着。
2001年村民刚迁移入沈家门不久,许多船老大手里资金不多,但木质渔船产量的大幅下滑却催促着木质渔船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没有资金的支持,加上一段时间的低产低迷气氛,银行贷款一度收紧,王岳定眼看着村民马上就能过上好日子时,却因为资金紧张无法更换钢质船而苦恼,他四处奔走借贷,为村民的“换血”筹措资金,还从家中借出了二百多万元为村民们“造血”。
资金筹措难的压力并没有打乱他有序的创新节奏,在他的带领下,200余艘木质渔船陆续淘汰,直至2004年,220条木质船全部转为第一代钢质渔船,四年中累计渔船更新共耗资2亿多,更新后的渔船马力加大,渔具的更新改进使得产量翻了一番,不少尝到了甜头的渔民老大真正领悟到了生产工具改进所带来的巨大飞跃。
2003年,在王岳定的带动下成立了青凌渔业服务有限公司,服务迁移后的渔船生产作业,范围涵盖了青浜岛所有捕捞渔船和渔民,不仅大大降低了渔船作业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渔民收入,更是普陀区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一种新模式。
2008年,70余名迁移来的渔船老大自行筹资1300余万元,在沈家门马峙岛成立了青凌海洋捕捞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600万,服务管理捕捞渔船218艘。同时合作社下设青凌现代渔业服务基地,目前是普陀区实施“五大基地”建设项目之一,也是舟山市第一个由渔民出资兴建的渔业基地。渔业基地不仅为渔民生产作业提供了有效的后勤补给、修理补网、充冰充油等一体化服务,解决了东极近500余艘大型钢质渔船的后勤保障问题,更有力地促进了东极渔业可持续发展,为舟山近海捕捞业开拓了一条全新的管理体制模式。
王岳定深知,改良后的钢质渔船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生产力不断更进的速度,他并没有停止创新步伐,近十年来青凌公司不断更新,从第一代钢质船到第三代钢质船,截至目前,该公司半数以上的渔船已更新达到国内最为先进的钢质渔船水平,而且第三代钢质渔船不仅在配置上更为完善,更注重环保、节能。据悉,目前青凌公司的鱼具比同类鱼具一天平均节约一桶柴油,而产量却比同类鱼具高出至少10%—20%。
用行动证明——“渔业互保是渔民坚强的保障!”
渔业历来是舟山市的一大品牌优势,渔业作为全世界高危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对渔业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尤为重视,2004年浙江渔业互保协会的成立无疑为舟山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机制,并将渔业互保工作置于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中。
协会成立之初,作为常务理事的王岳定率先带领青凌公司的200余艘渔船参保,“互保是我们渔民自己的协会,不管在服务上还是在保险成本上都优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我们有什么道理不保呢,事实证明就是保在我们自己的协会好。”据了解,不少渔船为不耽误捕鱼时间,都利用晚上靠岸的时间修补船体,而为了能让渔民顺利出海,有时办事处的查勘人员不得不夜间查勘受损船体。当渔民出险后,简化手续,第一时间将赔偿款送于出险家属手中。“起初有几个渔民老大对协会还不是很信任,现在他们每次见我都总要夸一遍协会好。”他自豪地说道。
协会不仅保障渔民的生命安全,更是为渔民再生产和再发展提供的资金支持,在木质渔船转化为钢质船过程中,王岳定深深地感觉到资金扶持的重要性, 2007年,协会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当年4月首批200万元小额贷款发放至东极青凌海洋渔业服务有限公司的11位会员手中,在“三渔”融资的创新性实践中初获成果。
王岳定欣喜地看到,在不断创新探索中,浙江渔业互助保险雇主责任互保从记名到不记名、渔船互保从单一的船险到机损险、试水小额贷款和无理赔奖励政策等等,事实证明,凝聚力贯穿于创新的始终,成为了创新的有力载体,提供了浙江渔业互保体系不断前进的动力。
(舟山服务中心魏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