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创先争优活动已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都相继研究制订了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制订方案是基础,抓好落实才是真。只有作风扎实了,才能使方案中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需要认真解好五个“不等式”:
部署≠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开个党员部署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开会过后便放慢行动,甚至束之高阁,即使会议开得再及时,任务部署得再全面,措施制定得再规范,也是枉然,纯属“半截子”工程。须知,创先争优活动历时两年时间,制订出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部署会,只是开了个头,大量的、重要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秩序、有成效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切不可唱空城计,画空心圆,贴空白纸。作为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尤其是具体牵头组织活动的职能部门,需要真心实意地沉到一线亲看、亲查、亲问、亲带、亲帮,这样才能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得以落实、取得实效。同时,领导和机关及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对口摸情况、理问题,不可工作组满天飞,到基层和所属单位“轮流轰炸”,这样,不仅容易分散基层和所属单位领导的精力,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基层和所属单位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照搬≠照办。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要求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上级的精神不加以理解、全面消化,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而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甘当“搬运工”、“传声筒”、“复印机”,看似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实则偷懒耍滑、消极怠工,是“照搬”的具体表现,理应及时克服。基层有基层的特点规律,落实工作有落实工作的不同路数,上级强调指出的问题,多是从所属单位面上情况梳理形成的,往往在不同单位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在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时,既要吃透上情,还要摸清下情,找准工作落实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性地把上级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过程≠结果。为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少单位都计划安排了一系列具体活动。比如,开展党课教育,组织典型交流,开展岗位比武,等等。开展历时较长的主题活动,固然需要一定的形式和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结果。纵观平时落实一些工作的实际,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还现实存在。比如,有的把工作过程看得很重,出主意、想办法的多,对工作终端效益考虑的少;有的开展某项活动,不是看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计划制定了没有、形式是否多样;也有的把开了多少会议、发了多少文电、搞了多少检查等作为成绩炫耀,却不注重活动的质量怎样,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最终因为“雷声大雨点小”而使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变色≠特色。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是增强创先争优活动实效的一个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一个“特色”问题。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动的创新与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抓特色就是抓工作,各级党组织在抓活动落实时都需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抓特色,并以此推动和促进活动的落实。要切实注意防止和纠正一些变色的现象:如有的降低标准,搞“实用”特色;有的求名图利,搞虚假特色;还有的盲目求异,搞多变特色,等等。如此之举,不仅促进不了活动的开展,还很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和不良风气。俗话说,既要知道锣是一面响,更要知道鼓是两面敲。各级都需要充分认识到抓特色对促进活动落实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抓特色”的进步思想与不健康的名利思想区分开来,把“抓特色”的工作目标与不正确的私利目的区分开来,把“抓特色”的进取努力与不正当的虚假手段区分开来,决不能把特色抓变了“色”,抓走了样。
“发现≠解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有悖于党员先进性要求的问题扎实有效地解决。发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诊断”,那么解决问题就是“治病”,光“诊断”不“治病”不是好医生,也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发现问题而不去抓紧解决,等于没有发现问题,甚至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由此看来,必须坚持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一致起来。只有注重防止出现把“发现问题”当成“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真心实意指导和帮助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来源:8月27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秦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