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渔业互助保险业务取得较大进展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912
发布日期:2010-10-12

 

    近一年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加大了内陆地区渔业互助保险的推进力度,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业务培训、科学制定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渔业互助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年上半年共承保渔民3.6万人,收取互助保费310.7万元;承保渔船1369艘,收取互助保费31.2万元;渔业风险保障额达15.6亿元,共支付渔民、渔船损失补偿金近18万元,内陆地区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搭建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协会推动各省建立以省办事处为核心,以各基层渔监、渔政、船检行政单位为办事机构的多层立体服务网络,便于协会制定政策和开展业务指导,同时有效调动了地方开展互助保险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互保业务骨干。如湖北省在今年年初建立了覆盖全省的72家基层办事机构,搭建了省内互保的服务平台。二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给渔民更多实惠。内陆各级互保机构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对互保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区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安徽省办事处安庆市大观区代办处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给予参保渔民30%的政策性保费补贴,提高了广大渔民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三是降低互保费率,提升保障水平。协会调研了内陆地区渔业风险特点,统一了有关政策,大幅降低渔民互助保险费率。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渔民平安人身互保费率较2000年时分别下降了50%-80%,有效减轻了渔民的缴费负担。同时渔民风险保障水平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内陆大部分地区的人均风险保障额较2000年时平均增长了3-5倍。
    内陆地区渔业互保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国渔业互保业务规模的提升。目前,全国沿海和内陆重点省份已设立了25个省级渔业互保机构(包括6个地方协会)和600多个基层办事机构,渔业互保全国一盘棋格局基本形成,渔业互助保险服务网络在平安渔业、和谐渔业、现代渔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今年渔业互保业务规模将达到7.5亿元。(转载自 中国渔业互保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