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产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对疫情期间我省水产主要养殖品种的生产与管理建议丨淡水鱼类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951
发布日期:2020-03-0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新冠肺炎疫情“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工作的部署,根据农业农村部《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和《浙江省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暂行)》,结合我省水产养殖生产实际,浙江省水产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针对主要养殖产品种类,提出生产与管理建议如下:

淡水鱼类

针对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但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的特点,淡水鱼的生产管理主要是抓鱼种放养、亲本培育、苗种繁殖、防病促长及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等举措,积极恢复生产,确保疫情期间鱼类养殖稳定和市场供应。

一、鱼苗生产

1.鱼类亲本培育:为保障保鱼苗生产的质和量,在选择好用作亲本鱼类的同时,春季应做好鱼类强化培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增加维生素E、维生素C。特别要预防亲本饲料霉变,已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环境调控方面需要注意水温、水质和水位。温棚早苗繁育工作更加重视亲鱼的营养强化。

2.鱼苗繁殖:根据春季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制定精准的淡水鱼亲本“水温+流水+营养”综合促熟措施,诱导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或利用激素诱导产卵。繁殖季节要注意温度变化,气温常见时冷时热,容易鱼使卵冻死或发生水霉疾病,因此要注意保温,或者利用加温设备进行控温孵化。此外,鱼苗孵化时用水最好用于贮备好的“冬水”经生右灰消毒后使用,并经过80目的尼龙筛绢过滤。

3.鱼苗种培育:按照苗种需求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不要盲目扩大或缩减苗种生产数量,保障养殖生产苗种供给。准备好培育池的清塘消毒。肥水下塘培育的要提前做好肥水工作。苗种培育要培育密度适宜,采用精准的饵料投喂策略,同时密切监控水质,适时换水,也可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防控疫病发生。

二、养殖生产

1.水质调控:在开春季节,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高密度存塘的鱼塘特别要保持好高水位。根据水质和溶氧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备。掌控池塘养殖水的肥度,及时施肥。做到少施、匀施、勤施。尽量在晴天上午施肥,避免在阴雨天施肥。

2.苗种放养:放养种苗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且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种苗。设施化和池塘养殖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池塘放养苗种时,特别注意塘内生物饵料的培养,注意有机肥的用量,避免浪费。控制好放养密度,避免应激胁迫而产生疾病。

3.饲料投喂:选择专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低温期不宜投喂过多的饲料防止水质发生变化,及时检测池底水质指标。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

三、疫病防控

1.不同生产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鱼苗生产中要做好相关消毒工作。使用含碘和氯消毒剂等处理,对鱼类受精卵进行消毒;对养殖器材等进行消毒;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防止外源病原生物进入生产区。鱼类养殖期间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的缺氧问题,适时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增加免疫力的添加剂。

2.科学合理用药:(1)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敌百虫同用;鳜鱼养殖禁用敌百虫;大口黑鲈和乌鳢养殖塘慎用敌百虫。(2)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3)严禁使用禁药和三无产品。

3.疫病防控:春季应关注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寄生纤毛虫病等。(1)水霉病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措施。(2)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病灶部位腐烂,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疾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3)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和小瓜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4)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