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灯塔”护航渔民安全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727
发布日期:2022-11-11

       9月份,“轩岚诺”“梅花”“南玛都”三个台风组团来袭,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影响。三次防台,浙江所有渔船均安全返港,未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而且十分高效和有序。据了解,在此次防台应急管理中,作为“数字灯塔”的“浙渔安”平台功不可没。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与省应急厅、气象局、自然资源局进行数据共享、多跨协同,对海上渔船的分布、台风实时路径,以及海上气象等信息进行综合研判,精准干预,对海上渔船下发撤离指令,并实时监控撤离情况,确保及时返港避风,指令落实落细。”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安全监管处处长顾宏飞说。

 

       浙江是渔业大省、港航大省,渔船数量多、作业范围广,加上通航环境复杂、气象海况多变,商渔船碰撞等事故易发多发。近两年,浙江以国家渔船渔港精密智控试点和渔业综合管理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渔船安全管理进入“智治”新模式。2021年12月,“浙渔安”全面贯通应用。

 

      海上安全防控,过去,海陆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一直是短板所在。对此,浙江实施“宽带入海”工程,组建了全球最大的渔船卫星通讯专网,目前已有9331艘渔船实现“电话通、视频通、数据通”,并大幅降低渔民流量费用,降幅达95%;同时还升级了超过1.5万艘渔船的北斗、AIS设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完成卫星通讯、海上监测、智慧渔港“三网集成”。

 

      记者了解到,商渔船碰撞、渔船自沉等事故背后,往往伴随着无人值守、失管脱管、监管断链、协同发力等问题,“浙渔安”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数据融合和多跨应用,以算力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实现渔业安全要素管理和海上风险防控“双闭环”。

 

      渔业安全要素怎么管?浙江首创“渔船码”和“船员码”,集成了人船证书、生产动态和监管服务三类信息,贯穿应用于渔船隐患整治、进出管理、船员培训发证等17个环节,进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同时,围绕审批、检验、交易等环节,实施渔船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同样,围绕培训、保险等环节,对船员实施全职业周期管理。

 

       海上风险又如何防?浙江则精准划定了208个渔港电子围栏,对渔船进出港、船员上下船进行“扫码云报告”,既可识别出港环节的隐患,又能处置生产环节风险,还能智慧监管在港环节,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防控闭环。

顾宏飞告诉记者,“浙渔安”的内核实际上是系统重塑,涉及流程机制、政策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突破,取得了22项制度创新,打通了9部门38项涉海涉渔数据,建立健全了渔船检验协同监管、防台避风联合会商、事故险情高效救援等8项制度机制,形成了部门、属地、村企和船东船长4方面115项责任清单。

 

      在去年一次渔船侧翻沉没的救援中,“浙渔安”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其救援在线功能,渔船北斗、卫星终端可对事故渔船进行精准定位,再通过漂流预测模块,对落水人员轨迹进行智能预测,自动规划出最高效的搜救路线。最终仅用了15个小时,便成功解救两位渔民。

 

      数据显示,“浙渔安”投入应用后,浙江的海上涉渔事故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3.4%、84.8%,渔业生产安全事故下降了100%,得到了渔区干部和渔民老大的一致好评。

 

 

来源 | 中国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