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与鱼病的关系
当前文章浏览次数:1639
发布日期:2018-01-31

    养殖水域是水产动物的活动场所。在池塘养殖中,每个养殖动物所拥有的活动场所的大小,取决于水域的面积、水深及放养密度、种类和规格。
    空间因素
    俗话说“宽水养大鱼”,这表明水体空间太小可以限制鱼类的生长和发育,使其体质变弱。而病原体的活动空间也不大,因此增加了鱼类感染的机会,感染强度愈高,疾病的病情就愈严重。如,在培育鱼种时,若不能及时分塘,造成鱼种生长迟缓,就可能发生“白头白嘴病”,如果分塘及时,病情可缓解或停止。又如,鱼苗侧殖吸虫病大多发生在小型的鱼苗培养池,大池很少发生此病。
    空间不仅与养殖水域面积的大小有关,与水位的深浅也有关。如果在大水面与小水面放养的平均密度一致,由于大水面较小水面承受或抗衡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能力强,从而直接或间接有利于养殖动物的健康。水面大的池塘,其光照面积和光照时间较小水面充分,有利于各类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气温骤变对水温的影响,小水体的抗衡力较弱;风和雨的作用,大水体的承受力的抗衡力较强;而对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或养殖水体自身污染的自净能力,大水体明显强于小水体。
    由此可见,从空间角度考虑,水产动物养殖在通常情况下,大水面要优于小水面。然而,对养殖渔业来说,并非水面愈大、水体愈深、养殖动物拥有的空间愈大就愈好。因为,过大的水域不利于饲养管理,尤其不利于实施疾病的防治和采取控制措施,更何况也不符合高产的目的。因此,不同养殖阶段选择不同大小的水面、不同的水深和不同的放养密度,有利于水产动物健康成长。
    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箱养鱼、湖泊围圈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养殖形式以及内循环水养殖,其单位水体内的养殖动物密度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池塘养殖,其基础是建立合适的流水条件或良好的水质交换条件,因此,其空间的范围大于网箱和围圈面积。工业化养殖、内循环水养殖基本上属于流水养殖的范畴,养殖对象所拥有的空间则取决于水流的速度。
    水质因素
    水是水产动物生存的根本条件。恶化的水质不仅有害于动物机体的健康,还危及它们的生命。因此,水产动物养殖确保优良的水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和悬浮剂,可溶解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氨和硫化氢等,也可溶解各种盐类,如亚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浮剂,可悬浮尘埃、有机碎屑、细菌、藻类、小型的原生动物以及各种虫卵等。
    水体中溶解和悬浮的种类分为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和养分,其中一部分是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一些是既无益也无害,而另一部分则是有害的,特别是某些养分对养殖动物生长和健康不利,而对一些病原体,如病原菌、寄生原生动物的繁殖、滋生以及产生毒力等是必需的,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养殖水体中,水质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尤其强烈,如施肥、投饵、洗刷、施药、排水和灌水等;养殖动物的粪便、分泌物和多种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等,均可使水质发生变化,有时甚至是急剧的。水质向良好方面变化,有利于水生动物机体的健康,如老水的排放,新水的灌注,消毒剂或环境改良药物的合理施放等。水质向恶化方面变化,则对水生动物机体健康不利,如缺氧,有机物含量过高,氨、氮过高等。因此,养殖业者必须重视水质的改良。
    底质因素
    池塘和湖泊中的底质包括与水接触的土壤和淤泥两部分。工厂化养殖中的底质有人工铺设的沙砾、有机碎屑的沉积物等。从近年来国内水产动物疾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分析,莫不与长期不清理淤泥或铺设的沙砾有关。
    池塘、湖泊中的淤泥是由生物尸体、残剩饵料、粪便、有机碎屑以及各种无机盐、黏土等组成。因此,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质、氮、磷、钾、钙等。它们通过细菌的分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源源不断地向水中溶解和释放,为饵料生物的繁殖提供养分,或为养殖动物补充营养。淤泥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又能吸附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使施肥后的水不致变得过肥,而当水中营养物质降低时,又可通过分解释放到水中。因此,适量的淤泥具有保肥、供肥、调节水质的功能,有利于动物的养殖。
    然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又是病原菌的培养基,淤泥又常成为寄生虫抗拒不利环境的避难所。有机物质的发酵、分解需要消耗溶解氧和产生二氧化碳、沼气、有机酸及氨、氮等有害物质,大量的淤泥其有害影响超过有利影响,就会危及到动物机体的健康,威胁他们的生命。实践证明,容易发生疾病的池塘,经过清淤后,发病率即可明显下降。(来源:中国渔业报)